8岁娃吐槽儿歌“过时” 朱永新:儿歌要创新、也要防止过分时髦

来源:未来网 2019-09-17 11:16:24 

 儿歌陪伴每个人的童年,是儿时难以磨灭的记忆,是一代人的印记。

  未来网北京9月16日电(记者 李盈盈)前不久,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被改成“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元钱”,引发强烈争议。

  有人认为“早就没有一分钱了”,一分钱的说法过时了,改成“一元钱”是顺应时代;也有人认为,一分钱只是一个概念,并非实指,经典儿歌不容随意改。

  儿歌陪伴每个人的童年,是儿时难以磨灭的记忆,是一代人的印记。

  可是,现在的小孩子对儿歌似乎已经没有感觉了。

  未来网记者随机问两个小学生喜欢什么儿歌,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不喜欢听儿歌,因为感觉(儿歌)不好听,有点无法形容。”

  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不需要儿歌了吗?还是现有儿歌与时代脱节,离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遥远,过时了?

  著名教育家、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接受未来网(教育公众号:newsk618)记者专访时说:“经典儿歌永远是经典,不会过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特定时代传唱的歌曲不太适合今天的儿童,需要词曲作家进行创新,创作适合新时代的儿歌,满足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需求。 ”

  著名教育家、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童唱新时代”——全国少年儿童歌曲创作推广活动上致辞。 受访者供图

  儿歌遭小学生吐槽“太有年代感了”

  现在的小学生平时喜欢听什么歌?

  日前,由共青团中央指导,团中央宣传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北京高占祥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童唱新时代”——全国少年儿童歌曲创作推广系列活动在北京启动。在活动现场,未来网记者随机向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三里屯分校的两名小学生问了这个问题,得到的答复有些出人意料。

  一个8岁、一个9岁的小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喜欢听儿歌,因为……感觉(儿歌)不好听,有点……无法形容。”

  8岁半的曾子圯表示,她喜欢听活泼、快乐的歌。她强调说,“我喜欢听电视剧的歌,大人爱看的电视剧里的歌曲。”

  9岁的魏煊艺悄悄告诉记者,他经常在QQ音乐上听歌,随机刷到什么听什么,他还发现“有的歌里有脏字”。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三里屯分校的两个小学生接受记者采访。 未来网记者 李盈盈摄

  当未来网记者问他们是否会唱《春天在哪里》等儿歌时,两个孩子毫不犹豫地说:”那是我们幼儿园唱的,长大了就觉得不好听了,感觉特别幼稚。”

  他们还直言不讳地说记者小时候唱的《数鸭子》《小兔子乖乖》《小燕子穿花衣》等儿歌“太有年代感了,过时了。”

  的确,虽然咿呀学语的幼童还愿意唱《数鸭子》《小兔子乖乖》等,但这些歌曲的场景和意境已经难以找寻了,孩子也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

  信息化时代的孩子,听什么样的歌曲比较适合?

  “适合孩子们听的肯定是儿歌,儿歌契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它的编曲、节奏以及优美的歌词都对孩子心灵的发展与成长有浸润作用,也契合儿童的特点,好唱、好记、好学,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朱永新告诉未来网记者:“一方面,有些经典儿歌永远是经典,不会过时。比如《小燕子穿花衣》,尽管过去我们看到的燕子会多一些,现在的孩子看到的燕子少一些,但是,如果我们引导儿童注意观察,去寻找小燕子的身影,本身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另一方面,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歌曲的内容与形式也要随之改变。有些歌曲适合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代去唱。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可能不太适合今天的儿童,需要词曲作家去创作适合新时代的歌曲。 ”朱永新说。

  儿歌亟待创新 要词中有画、词中有故事

  时代在发展,儿童的需要也随之改变。歌曲也一样,需要让孩子在歌曲中体会到歌与他的生活有关,让他们感同身受,自愿传唱。

  朱永新表示,“过去的儿歌很少会做成MV,或有影像的视听作品,儿歌也需要新的一些样式。‘童唱新时代’活动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互联网和快节奏时代,多种艺术体系、多种艺术样式相互交融,创作出充满彩色和想象力、词中有画、词中有彩、词中有故事的儿歌,避免成人化、口号化、抽象化。”

  作为我国资深的教育专家和“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认为,传唱经典儿歌与读经典文化书籍的有不少共同之处。

  “其实,中国诗歌最初就是通过吟唱来表达的,从诗经开始,诗歌内容本身就是歌词,诗词跟歌曲本身是不可分割的。除了文学功能以外,诗歌还有教育功能,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有效的文化传承方式,可以陶冶心灵,教化成长。”朱永新指出。

  然而,近年来,由于缺乏新创作的儿歌,孩子们爱听爱唱的反倒是一些流行、说唱歌曲,甚至是网络歌曲。可是,这其中很多歌曲根本不适合低龄小学生,更对他们起不到价值引领的作用。

  在朱永新看来,儿歌与图书领域一样,当下,每年有几十万种新图书出版,但是,真正适合儿童的读书并不是很多,优秀的儿童图书就更少。所以,需要专家用心帮儿童创作、选择,这也是举办“童唱新时代”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方面,需要组织优秀的作词、作曲家为孩子们创作优秀儿歌,并组织专家、教师、父母帮助孩子选择符合其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歌曲,优先推荐给孩子。”他表示,“另一方面,孩子的读书与听歌一样,也是有胃口的,如果形成了特定的审美情趣,他们慢慢地就会喜欢这些特定的内容。”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阅读的胃口和唱歌的习惯也和儿童最初接触的东西有关,就像有些孩子喜欢吃营养餐,有些孩子却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快餐一样,一旦确定习惯,就会长时间喜欢下去。

  “因此,无论流行还是经典,都需要慢慢地培养儿童审美的情趣。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长初期,用什么样的歌声去影响他们,用什么的歌词去感召他们非常重要。”朱永新补充道。

  重奖才能激发优秀儿歌创作

  现在的少年儿童都是互联网原住民,互联网方便了他们随时随地接触到各种音乐。但网络上流行歌曲纷繁复杂,有些歌词中还有少儿不宜的内容。这对于没有判断力的孩子来说,可能造成误导甚至伤害。

  目前,我国没有对书籍、电影、歌曲等进行分级。朱永新建议从源头着手,禁止低俗、对少年儿童有不良影响的歌曲的传播。

  此外,儿歌市场还存在另一个问题——适合少年儿童学唱的歌曲凤毛麟角。

  朱永新认为,儿歌创作量小的很大原因是儿童歌曲的作词人、作曲人获益较低,创作的动力不足。

  儿歌创作者对儿童及儿童所处的时代了解不够可能是另一个原因。因为真正好的歌曲源于生活,创作者要了解孩子,充满童心,有童年的诗意,有儿童情怀,才能创作出好的儿歌。

  我们该如何呵护少年儿童?为他们提供健康的、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歌曲?

  据朱永新介绍,儿童图画书近几年特别火爆,并成为文学板块的第一方阵。他认为,儿歌建立在儿童文学的基础上,或许会有很大的发展的空间。与童书一样,只要儿歌优秀,家长愿意为孩子买单。

  他表示,儿歌创作一方面要适应时代特征,符合当下特点;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过分时髦,造成一次性消费的局面,要让广为流传的儿歌耐人寻味。

  在知识付费时代,很多歌曲都需要付费下载才能听。然而,少年儿童虽是儿歌的消费者,却不是付费者。如何让孩子们无偿、便捷地获取优质儿歌资源?

  “我觉得,可以像每年评选中国童书榜一样,组织专家、学校、家长评选优秀儿童歌曲,将一些词美、曲美,能给孩子带去文化滋养的儿歌推荐给孩子。”

  “‘童唱新时代’这样的活动和优秀儿歌评选就是很好的方式,还可以设立基金,像重奖科学家、模范教师一样,重奖儿歌创作者,激励更多的人为孩子写音乐作品。”朱永新表示,“童唱新时代”、“童声里的中国”这样的活动可以发现更多的优秀词作者、作曲家,并吸引他们来参与进来,希望媒体多宣传,传播正能量。

  朱永新还建议“公益和市场‘两手抓’,两条腿走路。”目前,可以先鼓励大家创作公益歌曲,免费进校园,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并传唱他们喜闻乐见的儿歌。